(潮流考現學 專欄) No1 髒髒包的爆紅
(原文刊載於週刊編集 Vol.010 2018.4,潮流考現學專欄,本文為全文版)
潮流考現專欄 登場序
想要精準窺看社會的趨勢脈動,我們需要善用洞察力來潮流考現!
「潮流」,意指在尋常生活當中,因某物的流行所引起的群體性共同行為現象,多半源起於某狀況引爆的短期熱潮
「考現」,源自於民俗學,為一種透過考察現象,挖掘深脈絡,建構對於當代趨勢,現象理解的行為。
而所謂「潮流考現學」,就是期待觀察尋常生活中流動般的快速演變歷程,爆紅的物件,關注的事件,崛起的人物等,嘗試穿透現象,爬梳脈絡,解構趨勢,見證理路,從本刊起,就讓我們一同帶著趣味之心,隨著文字來到現場,見證屬於台灣流的潮流考現。
潮流的崛起及引爆
每段爆紅的現象,都不應被看為偶然,如深究其現象,都會發現事件背後的有跡可循,尤其在這個分享即時的多維社群時代,只要話題夠,魅力足,又能引發互動性,當零星火花被自媒及傳媒交互激盪,產生化學作用,風潮將化整為零,瞬間被引爆,髒髒包應就是這樣的產物,從此窺看2018之春的潮爆現象。
自從十多年前風極一時的葡式蛋塔及世界冠軍吳寶春麵包店展店之後,台灣的烘培業,似乎已好一陣子沒有足以令人關注的話題,而近期引人側目的「髒髒包」現象,無論你是否關心,也許都會感到納悶,一個看似違反常態,NG般的非典型商品,為什麼會在短短時間內,異軍突起,甚至有業者說,全台有超過千家麵包店在做,一天能創造千萬產值。這波爆紅的背後,是否浮現虪麼現象脈絡,值得我們帶上洞察之眼,仔細考現?
髒髒包的誕生
2017年秋天,在韓國的南韓連鎖咖啡店Our Bakery,一件上面鋪滿巧克力可可粉的可頌麵包,以「Dirty Choco」 之名誕生,撇開到底好不好,熱量高不高,這份新商品,大膽挑戰大家過往吃麵包的慣性,而是讓沾手弄髒臉成為一種可能,而這種大家過往避之唯恐不及的NG點,一轉念之下,反而成為一種獨特性及魅力,尤其對年輕人來說,如孩童在肆意吃巧克力下,無辜弄髒臉頰,所表現出帶有「萌感」的缺陷美,光這一點就可成為社群分享的重要話題點。
換個角度來看,韓國女生可說是極度愛美的一群,每日對於妝容的追求,可說近乎完美,而這樣一群愛美者,怎麼會被Dirty Choco所臣服,別忘了它可是妝容殺手,但也許這樣的微破壞感,反而創造話題,別讓平時職場上高壓的韓國女生,從而找到一個紓解工作壓力,分享自我個性的機會及出口。
而這樣看似不完美但有趣的商品,在中國商人眼中如同是一件潛力股,不久傳入中國,被冠上直白無比的名號「髒髒包」,透過年輕族群在社群媒體上的擴散及渲染,尤其中國青年的性格又個樂於自我標榜,這個韓製甜食,就此在中國市場發揚光大,不僅一般民眾樂意嘗試並分享,許多藝人更帶頭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自己嘴上沾滿巧克力的萌樣,而這樣的推波助燃之下,好玩,趣味,再加上廠商透過限量模式創造飢渴行銷,因此,沒有人在乎這高熱量的甜食到底好不好吃,而是自己有沒有跟上這股風潮。
降臨排隊王國的反應
從韓國發跡,中國茁壯的髒髒包,歷經半年的悶燒醞釀,終於在今年初降臨台灣,而整個風潮約從二月開始逐漸被引爆。只能說台灣人對於「吃」這件事一直存在深刻的執著,排隊對於台灣人一項都不苦手,從早年的蛋塔,近年的一蘭拉麵,再到義美奶茶,只要東西不弱,話題又濃厚,篤信「民以食為天」的台灣人,絕對會用實際行動來讓商人知道,我們絕對不會讓你們失望。
回過頭來看,髒髒包爆紅的原因,除了新聞媒體及網路美食平台的推波助燃之外,農曆年的返鄉伴手禮,應是另一創造急速擴散的關鍵。想想看在年節期間,帶了一盒帶有話題性的甜食,這時沒有人在乎東西好不好吃,而是在全家團圓的氣氛下,一人來一顆,家人間的聚會,總是大而化之的自然,沒有形象的問題,放膽大口吃,並把歡愉時所拍的照片,一一上傳到家族群組或各自的社群上,這應是大夥秀年夜飯澎湃外的另一年節互動。
這樣的分享,勢必將引發觀者的好奇心,到底這是什麼?進而引發更多的討論,接著就是透過「親身體驗」來建構認知,從而形成同屬感,因此與其說消費者盲目的跟風,不如說這猶如是羊群間自然形成的磁吸效應,尤其年節的群體性幫了一個很大的忙,當然若干廠商透過遊戲化的分享戰術也功不可沒,讓議題的熱度能持續保溫,免於走向快速消退的窘境。
這波「髒髒包」風潮,看似如此,年初崛起,二月引爆,三月熱燒,四月退燒?對比上個月時,許多名店一包難求,近期走訪台北,宜蘭,台中或離島澎湖,都可看到架上滿滿的各式髒髒包,等著被買回,這是表示想嚐鮮的人都已陸續吃過,風潮而起的物,新奇嘗過即可,不會讓你想再度回購?
但頭腦轉得快的台灣商人,一點都不想輕易讓這股風潮消退,因此開始接力開發下一代商品,從一開始走多樣性,把元祖款的巧克力可可,做更樣的可能,松露,濃度等,接著增加品類多樣,因此草莓,抹茶,香蕉口味,還有加強版大髒包,這樣還不夠,接著在想如何把「弄髒」的概念,運用到其他食物上,延伸更多的可能,所以進階版的「鹹食」也因而誕生,整隻龍蝦搭上黑炭可可粉,是「龍蝦髒髒堡」,火烤美牛排而成的「牛肉髒髒堡」,還有頂級的「紅酒蔓越莓巧克力牛肉起司堡」,但沾上竹炭可可粉的漢堡真的能創造本體之外的價值?還是只是搭風的一種噱頭?
不僅如此,聽說還有許多醞釀中的新產品,髒髒冰?髒髒珍奶?髒髒掛包?髒髒熱壓吐司?髒髒蛋糕?髒髒熱狗…還有某知名政治人物,被罵是政治髒髒包,這股以「髒」為名的熱潮,是否足以有魅力話題,能持續延燒?
髒髒包,繼續潮下去吧!
我們是否能期待「髒髒包」會繼續潮下去?回顧整起事件發展,從產品被提出,找到對的目標群,符合文化下的行為脈絡,並運用社群分享力量,透過多元媒體拉動,而後就是因好玩,讓這件事情自然發酵,當分享來自於自然,就會引發更多群體間的討論,無論是正面或負面,只要有足夠的聲量,就會成為風潮能否延續的關鍵。
而這樣的說法,也不代表產品的本質不重要,畢竟是食物,好不好吃依舊是關鍵,尤其當髒髒包的價位多半介於60–80元之間,等同於一個便當的價錢,因此,與其說被視為是日常食用的麵包,不如說是一個精緻的可口甜點,在人們對於甜點懷著嚐鮮的認知下,如果還願意再度回購,就代表該產品,相當令人對味。
當首批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or),都已嘗試過髒髒包,如果印象不壞,好奇心存在,接著就會進入到比較的階段,這時候可以「比」的範疇,除了好吃之外,還有誰家的髒髒包,賣相最佳,誰家的髒髒包,大口咬下,誰家的髒髒包,能創造絕美沾黏,誰家的髒髒包,拍起來整體最美,誰家的髒髒包,最體貼,誰家的髒髒包,能創造絕佳的效果。
從體驗設計角度,其實還有許多事情可以做,能否進入到分眾的思考,嘗試為不同客群,創造屬於他們的髒髒包,讓髒髒包從原本只能提供給年輕網紅,反而成為銀髮族未來在Line社群分享的話題點,從此不需再用美感不足的長輩圖,反而能秀自己的萌力髒髒圖,而親子社群是另一重要群體,能否把髒髒包運用在嬰兒副食品上,讓每天的互動
更具趣味性。
除了分眾的思考外,如何更站在使用者角度思考,觀察使用者在吃與分享過程中,碰到什麼問題,到底使用者怎樣吃,在哪裡吃,用什麼角度咬,怎樣拍,才會更有魅力,能否在產品包裝上,透過設計做工,創造更多的可能性,讓使用者能好好吃,好漂亮,好分享,這應該是店家在做好產品之外,可進一步多做的事情,別忘了體驗,絕對不是單向,只有好吃就可以,能否創造多重的感官刺激,從設計思考的思維下手,讓吃髒髒包,成為一種好潮的事,透過群體性參與,成為一種娛樂,互動,一種有意義,有價值的體驗。
髒髒包現象的考現思考
如同前一波在中國爆紅的「芝士奶蓋茶」,眾人花費數小時排隊,買到隨即立刻張口大喝,為的是企圖創造出一張滿嘴沾上鮮奶,帶著白鬍鬚般詼諧的萌臉,而拍照是為了告訴大家,我很潮,總是站在流行的浪頭上,當然,髒髒包也是循著同樣的一種脈絡,把吃這件事情,從過去的隱密性,轉為可分享的社會性,所以參與其中的人,因分享而得到另一個層次的意義。
而這樣的脈絡演變來到台灣,是否就此無縫接軌,還是需要進行在脈絡化的處理。如何讓髒髒包,走出一條屬於台灣風格的路,髒髒包能否成為一種紓壓的聖品,讓消費者能在工作繁忙結束後,可以不計形象,把臉埋體貼設計的特製包裝盒中大口大口的吃,把自己臉吃髒,是一種卸下壓力的儀式?或是可成為一種元氣的象徵,讓人吃了感覺充滿活力?重點是,能否賦予一個新的產品,新的意義讓他與台灣人的生活型態與脈絡相結合,如果有心讓他成為一個長銷品。
而從髒髒包的例子,也再度讓我們看到社群力量所創造出如潮水一般的動能,其實在產品設計上,只要多一點巧思,尤其在研發之外,多一點跨界而生的創意,產品都能有機會,找到超越本質外的價值,畢竟在物質不匱乏的時代,消費已經不再局限於物本體的「功能性」內涵,而是能附加上「情感性」或「社會性」價值,如此的獨一無二,不僅附有意義,更是創新。
當乾淨已是習以為慣的日常,一抹髒,一點點NG,看似不完美,但更感真實,展現自我的特別,不僅增添趣味,更讓舒壓找到出口,並順勢成為話題及吸晴的亮點,這應該是髒髒包從誕生到爆紅持續延燒最佳的註解,尤其社群的燎原,更是一劑強大的觸媒,可想而知,髒髒包絕對不是最後一個,衷心期待爆紅之後的未來。